找到相关内容142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直须努力、莫问前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

    宗主的“临终三疑”中说:“念佛人,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,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,修行日浅,恐不得生;二者疑我欠人债务,或有愿未了,及贪瞋痴爱未了,恐不得生;三者疑我虽念弥陀,临命终时,恐佛不来迎接。有此三...

    宽运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1791823.html
  • 静波法师:平等化缘才是广种福田[维摩诘大士开示]

    【经文】“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,亦不与俱。不坏于身,而随一相。不灭痴爱,起于解脱。”   2,就解惑平等门呵善吉解惑不等,淫怒痴即是贪嗔痴三毒,二乘人视贪嗔痴如毒蛇一般,能不断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化缘|供养|福田|智慧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2000792586.html
  • 宇宙万有本体论(一)

    能知,亦非意识,思想,遍计,分别,之所能到,乃绝诸动念,名言,攀缘,离诸对待,戏论,能所,非见闻觉知,非贪嗔痴爱,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者也。唯有甚深般若,方能照了。唯有智证,方能相应。所谓以如如之智,...   烦恼菩提 有情无情 有为无为 世出世间   三界六道 是非善恶 苦乐罪福 贪嗔痴爱   妄念执著 心境能所 色心染净 如是万法   由诸法集 幻化而有 无常无我 缘生缘灭   相依相成 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5841045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的禅法思想——读《参禅要旨》

    贪嗔痴爱泯灭,所有这身子的痛养苦乐、饥寒饱暖、荣辱生死、福祸吉凶、毁誉得丧、安危险夷,一概置之度外。这样才算放下。一放下,一切放下,永永放下,叫做万缘放下。万缘放下了,妄想自消,分别不起,执著远离。至此...要旨》里一再指出他的说法,都是根据参禅者的根机利钝施设的。他说:   佛以大慈悲,不得已,说出八万四千法门,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,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。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,乃教你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2643201.html
  • 净土文摘(2)

    世间种种受用,以及美色淫声,荤腥滋味,这一切都是苦本。其次,对於一切瞋怒忿恨、执着痴爱的心,和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教的法,都要尽情吐却,只笃信念佛一门,每日诵《阿弥陀经》两卷,念佛几千几万,或者不计数...一切烦恼妄想、贪瞋痴爱,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,放到没有可放的地方,单单提起一声“阿弥陀佛”,历历分明,心中不断,如线贯穿着数珠,又象箭筈相拄着,中间没有一毫空隙的地方。这样着力靠定,於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946924.html
  • 从天台智者大师的圆顿止观看病里乾坤

   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,即烦恼道般若德也。以五逆相即是解脱,即是业道解脱德也。是则经明不坏生死三道,即是三德秘密大般涅盘。  (二)由当体即是看病患之转化   对一般人而言,烦恼、疾病本为大患,身心皆受障碍...,虽即是道,复不得随;随之,将人向恶道。复不得断,断之成增上慢。不断痴爱,起诸明脱,乃名为道。不住调伏,不住不调伏。住不调伏,是愚人相;住于调伏,是声闻法。所以者何?凡夫贪染,随顺四分;生死重积,狠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247471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唐代韩干画的马、戴嵩画的牛,都灵动地呈现于自性的境地。与湛堂将画景与现实打成一片来表现见性周遍不同,另外两位禅师,则援引艳情入诗: 云收空阔天如水,月载亘娥四海流。惭愧牛郎痴爱叟,一心犹在鹊桥...竟痴爱成叟。诗人以此警醒世人不可追逐色法,为表象所迷惑。崇觉空的诗,则以女性由少变老,说明物质现象的迁变不停,倏盛倏衰。白云自散,喻“诸可还者”,而晶莹圆满的自性,却如同白云背后的一轮明月,亘古长新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952655.html
  • 先秦儒家与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差异

    生命的本质,则必将承认天地万物是个大谐和,此生此世即所归止。然而平心而论,佛家所谓「无明」,从另一角度看,不仅不是非理性,反是大理性。以男女的痴爱而言,可谓无明之尤,但明明是种族要求繁衍的力量在支配个体,个体在种族要求繁衍下,不能不痴爱。对个人而言,不知所以然而然,所以可以称无明,对种族而言,是个巧妙的设计,有明确的目标,不可称为无明。其它如贪婪、瞋怒等,也都可看作个体保护自身所不可无的本能,不能...

    陈郁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1254587.html
  • 楞严经与禅宗思想

    唐代韩干画的马、戴嵩画的牛,都灵动地呈现于自性的境地。与湛堂将画景与现实打成一片来表现见性周遍不同,另外两位禅师,则援引艳情入诗:   云收空阔天如水,月载亘娥四海流。惭愧牛郎痴爱叟,一心犹在鹊桥头。 《颂古》卷4佛心才颂   初学卖花日,娇羞掩齿牙。及至容颜老,脱然无可遮。却笑白云它自散,不知明月落谁家?同上崇觉空颂   牛郎痴痴等待织女,而织女早已随宇宙大化而逝。执着于外相的牛郎,竟痴爱成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2560359.html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思想

    凡夫事,是为宴坐”。成为应理之事,修行不要逃离世间,禅坐也无须躲到山林,在在处处,平常日用间就是修行处。更进一步地, 《维摩诘经》提出在欲而行禅的思想:“不灭痴爱,起于解脱”,痴爱为三毒烦恼,是要摒除...

    邱 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163722.html